当前位置:首页 > ayx爱游戏app体育官方
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高镇人,1954年3月出生,党员。1972年12月入伍。1972年12月至1976年12月在建筑第134团服役。1977年元月至1981年12月在海军福建基地建筑第18团历任副排长、排长。1982年元月在海军福建基地后勤部仓库历任助理员、参谋、连长、营长。1990年从部队转业到西安外国语大学,历任科长、处长助理,副处长、处长,后勤服务集团总经理兼党总支书记。2014年4月退休。
陕北的千沟万壑间,孕育出一代又一代质朴坚韧的陕北人。他们在黄土地上辛勤耕耘,与风沙为伴,同命运抗争。“走出去”这一简单的词汇背后,蕴涵的正是陕北人怀揣着梦想与希望,决然踏上的奋斗征程。
陕北人的精神面貌,不单是悠扬婉转的信天游,不只是磅礴跃动的横山腰鼓,也不仅有精美绝伦的剪纸艺术。陕北人的精神面貌,体现在他们走出去的历程中,那才是一部奋斗与拼搏、梦想与希望的生活史诗。或许,横山人汪贵富,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奋斗的人生经历,正是这种精神的一个优秀例证——他也是诸多“走出去”的陕北人,走出去的横山人砥砺前行的一个缩影。
初见汪贵富,一眼便可以感觉到他身上充溢而出的那种军人气质:身材中等而孔武有力,气色红润而声若洪钟,年届古稀却精神矍铄。言谈之中爽朗的笑声夹杂着浓重的陕北口音,一瞬间,笔者拨开岁月的雾霭,仿佛依稀能看见他年轻时候的奕奕神采——这是一个处处彰显出横山气质的男子汉。
汪贵富出生在榆林横山县高镇公社油房头大队柳家山村,家里兄弟姐妹八个,他排行老四。家境贫寒加之距离学校较远,以致至于9岁时他才有机会进入学校念书。上学期间他十分珍惜读书的机会,勤奋苦读,成绩优异,每学期都担任班长或学习委员,大队长或中队长,同时还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组织。但贫寒的家境,让他没有更多选择人生的机会。18岁时中学尚未毕业,为了保家卫国,更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毅然投笔从戎,报名参军。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当时还只是一个学生的汪贵富,自身条件实际上并不符合征兵要求:当时要求年龄必须在18—22岁之间,初中或者高中毕业回乡的青年才有资格。汪贵富心里明白,当兵是摆在他面前唯一一条通向外面世界的路径。于是他横下一条心,想方设法向大队公社和负责接兵的连长分别递交了应征入伍申请书,又在大队部的大门上张贴倡议书,利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入伍的迫切心情。这样几番努力,终于获得参加初选的资格。初选参加体检的只有三个人,幸运的是,只有汪贵富一个人身体合格通过了体检。
命运在垂青他之前,又增加了一次考验。虽然身体条件关过了,但由于中农成分,同一批入伍的19人都收到了入伍通知书,他却迟迟没有接到入伍通知。好在负责接兵的连长看中了这个后生是个可造之材,一心想要他,经过与公社反复协商,最终将他带入了梦寐以求的部队,由此开启了汪贵富18年的军旅生涯。
在迈入新世界大门的片刻,汪贵富以这样一番话回望过去的自己,勉励未来的自己:“我一定得改变自身的命运。国家高考制度还没有恢复,高中毕业生按照出身很难被推荐上大学。与其这样,还不如放手一搏,到外面的世界去锻炼一番,也许我的人生会有不一样的转变。”
狂风掠地而过,遥望无际的戈壁滩荒凉又萧瑟——这样的“苦”,对于新兵汪贵富来说,仅仅是训练中的“家常便饭”。新兵训练时,住在“地窝子”里,地窝子就是褥子下面铺点麦草,大家晚上席地而卧。新兵前后训练40天,汪贵富心里琢磨着:要是下连队的时候,能分配到四营技术连就好了。然而事与愿违,他被分配到了3营12连的建筑连队。
“我是一块革命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就这样,汪贵富跟随部队来到了甘肃省武山县洛门镇的山沟里安营扎寨,这一待就是四年。建筑连队每天的主要工作是打坑道。虽然没有在战斗部队,但建筑连队的工作性质同样很危险:由于地质构造特殊,主体是石子和沙砾混合结构,在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经常会发生塌方事故。
个头不高、身体瘦弱的汪贵富,在这样的环境中,经受住了考验和磨砺。他所在的二班承担的具体任务是打眼、爆破、排渣浇灌凝土等工作,全班实行24小时三班倒。
过去技术落后,士兵们在开凿隧道时全部手工完成。首先手持风钻打眼,装上炸药实施定点爆破后,手持器械开凿,把排出的渣子运到外边,接着要搭建钢筋、配模和浇灌混凝土,最后手持钢钎和钢锤进行人工捣固。困难之处在于,作业面大一点的地方,施工者还可以站立进行作业;作业面很小的地方,就只能侧身钻进去进行作业。
塌方像个幽灵一样随时在头顶上徘徊——如果出现塌方,逃生的机率非常渺茫,刹那间就会将人活埋。打风钻时,风钻的轰鸣声很大,顺带产生的烟雾也会遮挡住视线,塌方的预警既听不见更看不清。从事这样的工作无异于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那时每次换班进入坑道前,汪贵富都会在心里问自己:“我今天还能不能活着出来?”
进行混凝土作业时,为保护身体,战士们得穿雨衣和雨靴,一个班干下来,从里到外全部湿透了。外露的皮肤,手、胳膊、小腿处被水泥浆蛰得溃烂后,钻心得疼。一个个铁打的汉子,咬着牙坚持了下来。每当回想起当年的情境,汪贵富总是感慨万千:“真的是太艰苦了,真的是太危险了!”
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汪贵富的信念将自己铸就成了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当时我也想过,既然当了工程兵就是命中注定。为了国防建设,没有后悔药可吃,只能在工作中一鼓作气,继续战斗。”汪贵富之所以能出类拔萃,面对生死毫不畏惧,从没有因恐惧而耽误工作,原因正在于他的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定要全身心把工作干好!
玉不琢,不成器。有干劲、有担当的汪贵富,带领着全班战士,啃硬骨头打硬仗。既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又赢得了全连战士的认可,每一次的表扬,他都榜上有名。1974年初,汪贵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同时也被任命为班长,后来还被任命为副排长。
在担任班长和副排长期间,由于排长去上军校,他接过担子主持全排的工作。凭借高度的责任心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他把每项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可圈可点。
经历过一次生死考验,在鬼门关走过一遭之后,汪贵富涅槃重生一般,成为一把更锋利的剑,成为一张更强劲的弓。1975年8月15日下午,在执行一次任务时,汪贵富与死神擦肩而过。当时,猛然间从山上掉落下一块巨石,汪贵富本能地往后一撤,然而滑落的石头瞬时砸到他的气门上,骨盆左右两侧全部骨折,瞬间昏死过去。
幸运的是,当时是在空中作业,身后也没有一点障碍物,石头在砸到他之后滑落下去。如果是在密闭的空间里,后果不堪设想,肯定会被砸成肉泥。昏迷中的汪贵富,立刻被战友们送到了医院做抢救。当天夜里,他因失血过多情况危急,需要大量输血。令人揪心的是,他是O型血,当时医院没有0型血浆。医院连忙给连队打电话,请求支援血浆。令人感动的情景出现了:部队战士们当晚正在看电影,听到广播中突然传出汪贵富急需输血的通知,12连紧急集合乘车赶往医院参加献血。在战友的帮助下,经过一夜的抢救,汪贵富最终走出了鬼门关。
常言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对于汪贵富来说,这是不寻常的一年。对于他所在的连队来说,同样是不寻常的一年。就在他住院后的一周,他的副班长因塌方事故造成腰部骨折;九月初,在参加大会战时,一名宁夏籍的战士又被石头砸中后脑,经抢救无效光荣牺牲。
沉重的气氛如雾霾一般,笼罩在大家的心头。已经历经磨砺的汪贵富,此时懂得“多难兴邦”的道理——多灾多难的局面,往往更能激发人的斗志,使国家更加兴盛。这一年,汪贵富代表全班出席了全团组织的先进表彰大会,荣获个人三等功一次。在大会上他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砸不垮的二班》为主题,做了鼓动人心的先进事迹介绍,让战士们历经沉重的困苦之后,焕发出更强的战斗力。
1976年,汪贵富被任命为副排长。1977年元月,为加速国家海军建设,命令汪贵富所在的团改制为海军东海舰队福建基地建筑第18团。他奉命跨越千里,南下福建服役。在此期间,他又因为在执行修建沿海公路的任务中表现突出、成绩非常显著,再次荣获个人三等功。此后接连被任命为排长、连长、营长。
爷爷去世,不能回家尽孝;母亲因病不幸离世,不能回家探望;二姐不幸撒手人寰,因为工作不能回家。在部队服役期间,汪贵富亏欠最多的就是家人。每一次家人都不忍心第一时间把噩耗告诉他,没有能够见上亲人最后一面,这也就成为他这辈子最过意不去的事情。“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每次想到这些,他几度哽咽,红着眼眶遗憾没有办法弥补心里的愧疚和遗憾。
1990年,未解决夫妻长期两地分居的实际问题,同时也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年幼的孩子,36岁的汪贵富谢绝了领导和战友的挽留,以少校军衔从部队转业到西安外国语学院(现西安外国语大学)。就此,脱下军装开启了新的征程。
此时,开启人生的下半场。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后勤处,负责学校的后勤与基建工作,对于汪贵富来说,又是一次人生路上的考验。进入新工作岗位的汪贵富踌躇满志,决心再干出一番事业。
从部队的的军官到后勤人员,以前的工作方法还奏效吗?部队管理干部的硬朗作风,适用于高等院校的行政干部吗?从部队到地方,身份的转换带来的责任与压力,能调整过来吗?摆在汪贵富面前的“三座大山”,要翻越过去,谈何容易?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汪贵富不谈条件,自愿“降职”到后勤处当了一名普通干部,从房管员到抄水表和电表,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地完成着每一项简单而枯燥的工作。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汪贵富以饱满的热情和踏实的工作作风迅速适应了新的工作岗位,完成了角色转换。半年之后,他升任副科长,一年之后成为科长,三年后成为处长助理,尔后一路升任成为副处长、处长。后勤管理涉及师生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事关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安全稳定。汪贵富凭借着大胆细心和扎实肯干的劲头,受到了领导、同事和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1999年底,全国高校开启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合并大幕。在扩招大形势下,很多学校亟需建设新校区来满足日渐增长的学生数量。高校后勤处为了适应形势成立了后勤服务集团。汪贵富顺理成章地担任了西安外国语学院后勤服务集团的副总经理、总经理兼党总支书记。这一职位能够说是位高权重,掌控着整个学校运行的动脉。
在他任职期间,该校的新老校区一共盖了30多栋公寓楼。新校区大部分公寓楼和一些办公楼都是后勤服务集团自筹资金建设的。校外经常有人议论“不知道汪贵富捞了多少钱?”校内一些同事也有这样的猜疑。但没人知道,有人想偷工减料、走捷径给汪贵富送礼、送钱,面对这些唾手可得的利益,他丝毫不曾心动,总是被他严辞拒绝。汪贵富的回答则坦率而坦诚:“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清清白白。我们的工程自己招标,都是最低价。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承建方保证质量和进度,我们按时付款。”
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工作的二十多年里,汪贵富因为在后勤工作中成绩突出,先后3次被评为优秀员,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2次被评为先进工会工作者,2次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后勤先进工作者,1次被评为基层工会先进工作者。
2014年,60岁的汪贵富光荣退休。回顾往昔岁月,他的人生能够出彩,关键是认准了一个道理——没有干不好的工作,只有不想好好干工作。在部队,他靠的是吃苦耐劳,靠的是“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他靠的是任劳任怨、甘于清贫不受利益诱惑、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汪贵富以自己的人品和行动,注释了孔子的那句名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的名字里有“贵”,又有“富”,但在人生的奋斗历程中,他却志在书写一个大写的“义”字。汪贵富心中的“义”,是一种朴实,淳厚,诚恳,真实:
“我是一个农民的孩子,从陕北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走向军营,再从军营转业到高校,是党培养了我,我要对得起这份工作,对得起党的培养和信任,对得起老婆孩子,对得起横山县人民!我们老家的父老乡亲都知道,横山县有个汪贵富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工作,我不能给横山的父老乡亲丢脸、不能给员丢脸,更不能给横山县人民丢脸!”(来源:陕北人物)
文 字:张伟,西安外国语大学毕业,先后就职于华商报,界面新闻,西安报业传媒集团等媒体机构,长期从事文化新闻、体育新闻、政务新闻以及人物专访系列报道。
魏韬西安人,生于1987年,文艺学硕士,媒体从业十余年,曾获 陕 西 省 新闻奖一等奖。喜好读书,热爱生活。
上一篇:切记:2025年务必要稳住了